[1] |
王凤春,王效科,郑华,等.首都功能核心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及对策[J].人民黄河,2018,40(6):61-65.
|
[2] |
徐洪文,崔延松,卢妍.淮安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[J].江苏农业科学,2011,39 (5):480-481.
|
[3] |
卢艳,于鲁冀,王燕鹏,等.河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[J].中国农学通报,2011,27(1):182-186.
|
[4] |
邢清枝,任志远,王丽霞,等.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陕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[J].干旱区研究,2009,26(6):793-798.
|
[5] |
谭秀娟,郑钦玉.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[J].生态学报,2009,29(7) :3559-3568.
|
[6] |
卞羽,洪伟,陈燕,等.福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[J].福建林学院学报,2010,30(1):1-5.
|
[7] |
方伟成,孙成访.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的东莞市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[J].水电能源科学,2014,32(1) :25-28.
|
[8] |
刘少博,陈南祥,郝仕龙,等.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南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[J].水电能源科学,2017,35(2):44-48.
|
[9] |
熊娜娜,谢世友.成都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承载力时空演变研究[J].西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9,41(6):118-126.
|
[10] |
黄林楠,张伟新,姜翠玲,等.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[J].生态学报,2008,28(3) :1279-1286.
|
[11] |
王恒伟,孙雯.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合作开发利益协调机制研究[J].重庆理工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7,31(8):103-108.
|
[12] |
李晨,徐云兰,钟登杰,等.渗滤作用在雨水资源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[J].重庆理工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8,32(5):126-139.
|
[13] |
王文国,何明雄,潘科,等.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[J].自然资源学报,2011,26(9):1555-1563.
|
[14] |
刘子刚,郑瑜.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研究——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[J].资源科学,2011,33(6):1083-1088.
|
[15] |
孙成慧,薛龙义,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[J].云南师范大学学报,2010,30(5):56-61.
|
[16] |
王文国,龚久平,青鹏,等.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[J].生态经济,2011(7):158-161.
|
[17] |
王俭,张朝星,于英谭,等.城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模型及应用——以沈阳市为例[J].应用生态学报,2012,23(8):2257-2262.
|
[18] |
蒋桂芹,吴泽宁.郑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[J].人民黄河,2009,31(9):57-60.
|
[19] |
晓兰,额日德木图,王丹丹.内蒙古赤峰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[J].水力发电,2016,42(6):18-21.
|
[20] |
孟丽红,叶志平,袁素芬,等.江西省2007-2011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特征[J].水土保持通报,2015,35(1):256-261.
|